Search

【其實孩子跟我們,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步的】

記得三年前在兒子大班的時候,曾經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其實孩子跟我們,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步的】

記得三年前在兒子大班的時候,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。

有一天晚上洗澡時間快到了,我跟兒子說
👱🏼‍♂️:「羽辰啊,還有5分鐘我們就要上去洗澡囉。」
🧒🏻:「好…」

我兒子一邊說「好」,一邊在玩他手上的自己製作的弓箭。

五分鐘後,洗澡的時間到了。我跟兒子說
👱🏼‍♂️:「羽辰,時間到了,我們要上去洗澡囉,請你把你的地上的衣服拿起來,我們要上去了。」(地上放著一些較早前他因為玩而弄髒的衣服)

我兒子仍然一邊說「好」,一邊在玩他手上的自己製作的弓箭。

我從餐桌的椅子上起來,準備上樓。看到他仍在玩他手上的弓箭,我想
👱🏼‍♂️...「好吧... 給他一點彈性時間」

於是整理了一下客廳,順便預備我明天要使用的教材。

這樣又過了五分鐘,他仍然在玩他的弓箭。我請他拿起來的衣服,還在地上原封不動,他仍然沒有任何動靜。我開始不耐煩了,跟他說
👱🏼‍♂️:「羽辰,我們要上去洗澡了,請你把你的衣服拿起來,我們要上去了。」

但是,他仍然專注的在做著他的事情,沒有任何想要洗澡的意思。突然間,我感到心裡面一把火冒起來...我把茶杯拿起來,喝了一口茶,然後用力的把它放桌上,發生很大的聲音。「砰!」我兒子和太太,都嚇了一跳。(現在回看以前的自己還覺得蠻遜的😂)

我太太看著我(她知道我生氣了),以溫和的語氣跟我說:「什麼事了?」我說不出話來。

「怎麼啦?」我太太再用溫和的語氣問我。

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知道,我正在生氣。😡 我確定當下我說出來的話應該不會很好聽,所以寧可當下不說話。(這也是一種尊重)

同時,我停下來開始感受內心... 我感受到我的憤怒。但我並沒有立即啟動防衛機制對抗它,我承認它的出現、允許它的流動。也因為覺察到自己有情緒,所以當下才不會以慣性的姿態來表達自己。

我沒說話、慢慢地走上樓。到了樓上睡房,我還是感受到自己的憤怒,於是我坐在椅子上⛱ (my 積極暫停區)。

配合著緩慢的深呼吸,我告訴自己:
「我感覺到自己在生氣...」深呼吸~😡
「我承認自己在生氣...」深呼吸~😑
「我允許自己的生氣...」深呼吸~😑...
「我願意陪伴生氣的自己...」繼續深呼吸...

在『3A情緒急救』下,我感到內心的生氣逐漸釋放,情緒也開始緩和下來...😌

大概兩、三分鐘,在情緒退散後,身心都覺得放鬆了許多。我開始好奇地問自己:「是什麼事情讓我生氣了呢?」

我發現生氣不是我唯一的情緒(生氣也不會是第一情緒),在生氣底下我還感受到沮喪、失望、還有一點難過。

是什麼想法(觀點)讓我有這些感受?我繼續往深處探索...我看到我不同的觀點:

「我是因為認為現在是我跟兒子的洗澡時間,我們應該要一起去洗澡,但他卻一直沒有行動,還在忙著他的事情,只有我一個人一直在等他。我感覺到,我的期待落空了。」

「我覺得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,我太太也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,但是我卻不可以。」(基於特殊因素,最近我太太晚上有一些功課要做,所以我要負責陪兒子洗澡,陪他睡覺。等到他睡了以後,我才有辦法做自己的事)

「我一直在等他,我覺得很浪費時間,我覺得對我不公平!我覺得委屈,我覺得不快樂!我也想要做我的事情,但是我沒辦法!」

所以,我感到沮喪!我不喜歡我自己這樣,也不喜歡別人這樣對我!於是,我生氣了~~

其實我是不想生氣的;我期待的是他可以乖乖去洗澡;我期待的,是我們關係的友好,我不希望我們會不愉快...

就在這時候,我兒子上來了,拿著他的衣服上來。他走進房間,說
🧒🏻:「把鼻~。」

這時候我的情緒已得到釋放,看清楚來龍去脈後,內心也變得平靜、自由。

於是,我用緩和的語氣跟我兒子說
👱🏼‍♂️:「羽辰啊,爸爸跟你說一下話好嗎?」
他走到我面前,跟我說
🧒🏻:「好。」

👱🏼‍♂️:「羽辰啊,爸爸剛才不是在生氣你。爸爸很喜歡跟你一起洗澡。我剛才生氣,是因為洗澡時間已經到了,但我要一直要等你做完你想做的事情,我們才可以洗澡、睡覺。而我想做的事情我就沒辦法做,所以我覺得有點不公平,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,所以我就生氣了。這樣你了解我的意思嗎?」(一致性地表達自己感受與想法)
🧒🏻:「了解。」
👱🏼‍♂️:「你喜歡爸爸像剛才這樣不高興嗎?」
🧒🏻:「不喜歡。」

👱🏼‍♂️:「那你覺得,下次要怎麼樣才好呢?」(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問題本身)

他想一想就說
🧒🏻 :「那下次洗澡的時候我們就趕快上來吧。」
👱🏼:「好的!謝謝你!那我們來洗澡吧!」

當天晚上的洗澡,他的動作特別迅速、敏捷。

在這事件裡能夠有美好的結局,是我感到欣慰的。因為平常每天都持續練習靜心,所以生氣時能保有覺知;在覺察到自己有情緒後,去承認它、允許它,而不是抗拒它、或讓他爆發。

當我們用抗拒的態度來面對情緒,很容易就會把自己的情緒歸咎於外在的事件,我們會跟自己說「都是你害我生氣的!」,這樣不罵人也很難。

但當我們把焦點回到自己、觀看自己內在,允許自己的情緒、接納自己情緒時,我們內心就會騰出一些空間,讓自己選擇更好的溝通方式。

這就是教養裡的「停、看、選擇、做」。

以前,我也不習慣生氣之後跟對方討論,說出自己的感受。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到大家人都不會這樣,讓我覺得好像在不高興之後,事情過去就算了、不高興的事就不要再提了。

然而,沒有溝通不代表心裡就沒有疙瘩,沒有說出來也不代表彼此沒有遺憾。

在缺乏這方面的教育下,長大後我自己也成為了不懂得表達自己感受、不會用恰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人。尤其是在各種關係裡面,遇到問題都不懂得怎麼面對、怎麼溝通、怎麼解決。久而久之,負面情緒就一直累積在心裡出不來。然後有一天心裡面裝滿了負面情緒而不自知,遇到一點小事情就變成引爆內心炸彈的按鈕,大發雷霆。傷害了別人,也傷害了自己...

這種事情,是不是在每個人的家裡,每天都在發生呢?透過平常多練習靜心,多梳理自己內心,我發現暴怒次數逐漸減少了,也看到自己的進步,成功溝通的次數也越來越多。

現在,孩子已經要進入三年級,洗澡拖拖拉拉的問題已經早就沒有了,他現在動作迅速得很😊。

其實孩子跟我們,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步的。當我們用對的方法,我們就會朝對的方向前進,就算有時候做不到,也請多原諒自己、學習接納自己。因為,你已經很努力了想要當個好媽媽、好爸爸了。我們的孩子也是,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好孩子,只是他年紀還小,需要更多的提醒、更多的鼓勵而已。

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一些鼓勵與方向,我們一起加油。
#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
#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


Tags:

About author
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~3歲、3~6歲認證專業導師,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,在台灣北、中、南等地區舉行過數百場演講、家長講座、及師資訓練課程。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,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,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,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,總是能療癒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。 著作: 1. 【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】 -榮獲2020年金石堂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一名 -榮獲2020年博客來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二名 2. 【蒙特梭利專家親授: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】
羅寶鴻老師 - "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."
View all posts